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必博·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NEWS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必博体育网页版入口中国金融业发展变革的趋势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24-03-13 次浏览

  必博体育网页版入口中国金融业发展变革的趋势与挑战在整个“十二五”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都很难消除,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大备竞赛、地缘冲突、贸易摩擦、汇率博弈、资源争夺、金融安全等问题,将使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经常性的动荡不定之中,世界经济、秩序将进入变革与重整的新时期。日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苑德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继续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将告别高增长进入稳定增长阶段,民间投资规模显著扩张,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社会利益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资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力量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一些涉及到利益调整的阻力很大但却亟待推进的带有攻坚意义的深层次改革将会启动,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和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记者: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甚至在以后更长时间内,都很难消除,世界经济、秩序将进入变革与重整的新时期。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加快,经济将告别高增长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变革将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苑德军:一是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综合化趋势。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业务交叉与业务融合范围越来越广泛,依存关系越来越强。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综合化,是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防控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金融产品结构必博体育网页版入口、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组织结构等的进一步优化和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综合化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从而不仅将有力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而且会大大提升金融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求的程度,增进国民的金融福利水平。

  二是金融国际化趋势。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出口大国,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金融对外开放扩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扩大的有利条件和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和贸易大国地位的日益巩固,人民币的影响力和国际经济社会对其可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未来30年极有可能形成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新一代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业国际化的具体实践包括: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并有选择地收购境外金融机构;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管理经验的高端金融人才;加强和境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设立国际板,引进境外企业上市;扩大境内投资者对外金融投资的地域范围和投资对象;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放开境外投资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等。

  金融业国际化,将加快我国经济和金融与国际规则接轨并全方位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进程,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健全、科学、开放的大国金融体系,也有助于建立合理、稳定、有序的全球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发挥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对稳定、发展全球经济和金融的作用。

  三是金融资源配置的直接化趋势。逐步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是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市场型金融机制的要求,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是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要求。2000年,我国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还不到10%,而到2010年底,这一比重已超过20%。尽管近年来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仍是我国金融运行中一个主要的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的工具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直接融资代表了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现实情况看,直接融资有三个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政策激励。总理在历年全国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要发展直接融资”,中央政府也推出了诸多鼓励支持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措施。二是需求推动。企业的上市需求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直接融资需求旺盛,成为推动直接融资扩大的基本动力。三是市场建设。新三板扩容、场外市场建设、债券市场发展等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放大和结构优化,可从供给角度促进直接融资的扩张。“十二五”时期是直接融资的快速扩张期。到2015年年底“十二五”结束时,直接融资比重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四是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给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针对单一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无法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难以保证金融稳定。未来中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与实践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监管改革的取向将是在对单个金融机构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更加致力于宏观审慎监管,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管行动,特别是要重视采用逆周期管理工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将成为重点监控对象。《巴塞尔协议III》作为被国际经济社会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普遍认同的“世界标准”,将得到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尊重、服从和贯彻。

  五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小型化、差异化趋势。未来金融机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以及众多农户的融资需求,使这些经济主体所在地区不再成为被金融遗忘的角落。而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必须按照市场细分理论,大力发展贴近中小型客户的小型金融机构。尽管未来在金融机构组合和新建基础上还会催生出某些大型金融机构,但村镇银行、小额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将是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流。社区银行等微型银行会面世,面向不同客户、具有不同产品结构和不同经营特色的小型金融机构将遍布城乡,地方性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会逐步完善。伴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进程,适应市场主体的筹资和投资需要,资本市场也会诞生一些新的金融机构。

  记者:“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实力重新配置,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面临重构,而国内经济转型加速和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会面对哪些问题?

  苑德军:中国金融业进入了发展加速和开放扩大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良好的成长机遇,也需要应对各种挑战。

  首先是经济转型的挑战。推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础上的经济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这种转型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面对日趋险恶的国际外部经济环境和日益强化的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可以说,经济转型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转型要求金融必须转型,而没有金融转型,就无法实现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推手和动力。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支持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转型,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务。

  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转型方面负有重要使命。适应金融转型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实现在发展战略、支持重点、配置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二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的空间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三是优化信贷支持的企业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过度朝大企业倾斜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转变;四是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传统信贷向绿色信贷转变。

  必须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要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增加创业资本供给,促进产业扩张、产业融合和产业并购,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创新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更多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融资。

  其次是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则是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利率没有市场化,就谈不上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利率市场化也是银行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就不会有真正的银行商业化。长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损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负利率情况下连保值也做不到,同时造就了银行的高利差,使银行可以安享垄断利润而阻碍了定价能力、利率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号失真,使利率难以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诱发民间高利借贷的重要根源。因为在利率实行双轨制并且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必然大大高于管制利率。当前,整个经济社会和金融当局都已经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有明显进展。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面对无时无刻存在的利率风险,和债市行情的波动将更加频繁,利率对券商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衍生品交易业务等的影响加大,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利率走势监测分析能力、利率风险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挑战。在金融业综合经营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和市场壁垒被打破,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大量涌现,金融竞争强度提高,各类金融机构不仅要面对同一金融子行业竞争对手的竞争,还要面对行业外竞争对手的竞争,这对金融机构的营销能力、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影子银行,适应了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功能,侵蚀了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地,对商业银行构成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实际上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给金融机构带来现实挑战的具体反映。

  最后是金融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传统金融发展方式注重金融总量扩张,忽视金融结构优化;注重金融市场广度,忽视金融市场深度;注重金融竞争,忽视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实力金融资产规模、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份额等打造,忽视金融软实力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机制、金融发展环境、金融文化建设等培育。金融机构都把“做大做强”作为自身发展目标,都在追求规模扩张,业务、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缺少经营特色。必须用科学的金融发展方式取代粗放经营的金融发展方式,加强金融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实现金融发展过程中规模和结构、广度和深度、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和谐统一。

  记者:中国金融正在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资金融机构要“走出去”,接受境外金融市场的洗礼;外资金融机构要“走进来”,为国内金融竞争队伍增添了一支新军。这两种情况都使中资金融机构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同台竞争。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苑德军:这是我们要面对的另一大挑战——金融全球化。中资金融机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努力改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防控,推进金融创新,才能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国现在已经是金融大国。到2011年年底,广义货币M2达到85万亿元人民币,经济货币化率M2/GDP已超过180%;融资额全球第一,股票市价总值在全球居第三位;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位,到2011年年底已突破3万亿美元。但是,中国还不是金融强国。只要金融机构顺应金融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勇于应对各种挑战,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中国的金融业就能够实现稳健、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是伴随金融总量扩张金融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金融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中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过程。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京ICP证05014867 公安备案:1101053583

 
友情链接
必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pp下载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必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pp下载
Copyright © 2012-2025 必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pp下载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豫ICP备2021005206号-1